肠炎治疗术前准备事项
肠炎手术(如溃疡性结肠炎、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的外科干预)的术前准备需兼顾患者整体健康状况、肠道功能维护及心理调适,以确保手术安全性和术后恢复效果。以下从生理、心理、营养及医疗配合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说明。
一、生理准备
全面健康评估
术前需完成血常规、凝血功能、肝肾功能、电解质、传染病筛查(如乙肝、丙肝、HIV)等基础检查,评估患者是否耐受手术。对于长期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,需监测药物浓度,必要时调整剂量以减少术中出血风险。
肠道功能优化
饮食调整:术前2-3天逐步过渡至低渣饮食(如米粥、蒸蛋、去皮鸡肉),避免高纤维食物(如全麦面包、蔬菜)和乳制品,减少肠道残留物。
肠道清洁:术前1天口服泻药(如聚乙二醇电解质散)或进行清洁灌肠,确保肠道清洁度达到III级(排出液无粪渣)。
抗生素预防:对于合并感染或免疫抑制的患者,术前1天口服或静脉注射抗生素(如头孢曲松+甲硝唑),降低术后感染风险。
合并症管理
贫血纠正:若血红蛋白低于100g/L,需输注红细胞悬液或补充铁剂。
营养支持:长期腹泻或吸收不良者,术前1周可通过肠内营养剂(如短肽型配方)或肠外营养(TPN)改善营养状态。
心血管优化:高血压患者需将血压控制在140/90mmHg以下,糖尿病患者需调整胰岛素剂量,维持空腹血糖≤8mmol/L。
二、心理准备
信息透明化
医生需向患者详细解释手术必要性、预期效果及可能风险(如吻合口瘘、肠梗阻),帮助患者建立合理预期。
情绪疏导
焦虑和抑郁情绪可能影响术后恢复,可通过以下方式缓解:
心理干预:术前1周可接受认知行为疗法(CBT)或正念减压训练。
社会支持:鼓励家属参与术前讨论,提供情感支持。
疼痛管理教育
告知患者术后疼痛的规律性(如术后24-48小时最剧烈),并指导使用患者自控镇痛泵(PCA)或非甾体抗炎药(NSAIDs)。
三、营养准备
术前禁食禁水
固体食物:术前8小时禁食。
液体:术前4小时禁水,但可含服冰块或湿润口唇以缓解口渴。
特殊情况:糖尿病患者术前2小时可饮用50ml含糖饮料(如橙汁)以预防低血糖。
电解质平衡
长期腹泻患者可能存在低钾血症,术前需静脉补充氯化钾,维持血钾≥3.5mmol/L。
术前营养评估
通过体重指数(BMI)、血清白蛋白(≥35g/L)等指标评估营养状态,必要时行人体成分分析(BIA)。
四、医疗配合
药物管理
停用药物:术前7天停用阿司匹林、华法林等抗凝药,改用低分子肝素桥接治疗。
继续用药:降压药、甲状腺激素等需遵医嘱服用至术前晨,仅用少量清水送服。
皮肤准备
备皮:术前1天剃除手术区域毛发,避免皮肤破损。
消毒:术前晚用碘伏或氯己定溶液清洁皮肤,降低切口感染风险。
物品准备
住院用品:宽松衣物、便盆、湿巾、卫生纸。
医疗文件:身份证、医保卡、既往病历及检查报告。
特殊准备
肠道造口:若预计行回肠造口术,需提前准备造口袋及皮肤保护剂。
深静脉血栓预防:高龄或肥胖患者需术前穿弹力袜,必要时使用低分子肝素。
五、术后衔接准备
康复计划
术前与康复科医生沟通,制定术后早期活动方案(如术后6小时翻身、24小时下床)。
造口护理教育
若行造口术,需术前接受造口护理培训,包括更换造口袋、观察排泄物性状等。
随访安排
明确术后复查时间(如术后1周、1个月、3个月),并预约门诊号。
六、应急预案
术中风险应对
出血:术前备血,术中监测凝血功能。
感染:使用广谱抗生素覆盖肠道菌群,术后48小时复查C反应蛋白(CRP)。
术后并发症预警
吻合口瘘:术后7天监测体温及引流液性状,若出现发热、腹痛或引流液浑浊,需及时行CT检查。
肠梗阻:鼓励早期活动,若出现腹胀、呕吐,需行腹部X线平片检查。
七、特殊人群注意事项
儿童患者
需提前进行心理安抚,可使用玩具或动画片分散注意力。
老年患者
加强心肺功能评估,必要时行肺功能检查和超声心动图。
孕妇
手术需在孕中期(14-28周)进行,避免胎儿致畸风险。
肠炎手术的术前准备需遵循个体化原则,结合患者年龄、基础疾病、手术方式等因素综合制定。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,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,促进术后恢复,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。